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打卡路线推荐

更新:2024-11-04 14:12:23

查看相关文章

2017年7月8日,厦门鼓浪屿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建筑风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岛上的各式建筑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现在,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探索之旅,深入感受鼓浪屿背后的故事与魅力。

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景点推荐

美国领事馆旧址

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景点推荐

除第一次鸦片战争当事国英国外,美国是最早派驻厦门领事的国家。1844年,美国人在鼓浪屿洋人球埔边设立办事处,代行领事职权。1859年美国领事海雅(Hyatt,T.H.)在鼓浪屿建造了领事公馆。1871年美国领事李让礼(GeneralLeCendre)通过与清朝当局协商,得到三秋田码头附近这个地块,先提供给外商办“海上医院”(MarineHospital),1891年该医院倒闭,又一度成为“德建洋行”的药库。1893年美国政府根据合同收回,建造其驻厦领事馆,那是一座紧邻海滨建造的殖民地外廊式的二层建筑。

现存美国领事馆旧址(现在的三明路26号)为1930年翻建,院落占地面积6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新馆由美国建筑师设计,从原先靠海的位置向高处后退一些,通过大台阶上攀爬而上,高两层,楼下为办公室,楼上为领事公馆。该建筑平面呈“H”形,朝海的东侧凹入处设置外廊,采用六根科林斯柱式的巨柱,红砖实墙砌筑建筑两翼,两翼朝东突出部分的立面上部设相互对称的三角山墙。南翼朝南另设入口,设有四根科林斯巨柱支撑三角山墙的突出门廊。该建筑立面横竖三段式的应用及三角形山花、科林斯柱式,严谨的荷兰式砌法(FlemishBond),整体呈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流行的古典复兴建筑风格。

私立鼓浪屿医院旧址

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景点推荐

鼓新路与三明路交叉路口的西侧院落内有两座建筑。一座是处于路口的今天的鼓新路46号,依交叉路口夹角空地形状及两条道路坡度,因形就势进行平面布局及竖向设计,建筑高三层,狭窄的平面靠路口设计为圆弧状以适应用地条件,建筑基座由花岗岩条石砌筑,清水红砖墙面与浅色的壁柱相间,是20世纪20、30年代鼓浪屿华侨洋楼常见的风格;另一座建筑是今天的鼓新路44号,在院内靠西侧,是两层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平面为“凸”字形,靠院内的正立面的两层都设有饱满的圆拱券外廊,券廊下栏杆的宝瓶装饰与东侧建筑相同。

今天的鼓新路44号建筑,最初是美国海员公会的产业,后来成为美国归正教会医生锡鸿恩(EdwardJ.Strick)的住所。锡鸿恩曾在鼓浪屿救世医院供职,1924年成为美国领事馆的主治医官,1925年在自己的住处开设“锡鸿恩诊所”。后来由于诊所融入了“美国公共卫生署”的资金捐助,并增加了黄大闢、黄宜甫、林遵行等中国籍医生参与共事、共同经营,诊所遂更名为“宏宁医院”。

今天的鼓新路46号兴建稍晚,当时也成为该医院用房。1927年,锡鸿恩离开鼓浪屿后,宏宁医院业绩下滑,1933年并入救世医院。由“宏宁医院”培养出来的一批本土医生,由林遵行医师提议,于1931年10月联合商人黄钦书、杨忠懿、许经权、陈荣芳等资方代表,共同筹组了一所由鼓浪屿华人所开办的医院,取名为“私立鼓浪屿医院”,借宏宁医院原址开业。第二年,医院院长一职由林文庆博士担任。1938年厦门沦陷后,大批难民避难鼓浪屿,这里也一度成为收容难民的地方。战后,宏宁医院还是行政院善后救济署在鼓浪屿指定的惟一一家进行善后医疗救济的医院。

厦门海关理船厅公所旧址

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景点推荐

1862年3月30日,根据《天津条约》的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在厦门设立海关税务司,同年,设立厦门理船厅。理船厅公所是厦门海关税务司下属专门管理海务的办事机构。

现存的理船厅公所(鼓新路60号)为厦门海关1883年购入的产业,1914年扩展形成现在的格局,是当时厦门海关理船厅公馆与办公建筑。分主楼和副楼,副楼紧贴于主楼北侧,稍晚建成,有通道与主楼相通。主楼建筑为设计上略有创新的殖民地外廊式,一楼环绕平梁砖柱外廊,在二楼以及防潮层(地面层)均环绕半圆拱券外廊。建筑以红白两色对比为主调,形成轻巧、秀丽的整体风貌。

救世医院和护士学校旧址

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景点推荐

1898年,归正教会牧师郁约翰将平和小溪美国教会所属救世医院总院迁到鼓浪屿燕尾山河仔下新址,郁约翰本人募集资金,亲自设计,并参与医院的建设。医院开业后,郁约翰本人任院长,并根据日益增加的病患压力,增设了医院女部,男女二部合称为“鼓浪屿救世与威赫明娜医院”(Hope& WilhelminaHospital),这也是鼓浪屿第一座综合性医院。

初建时该医院有两座楼房,呈“L”形,为北翼和临海的东翼,男、女患者各住一幢,收住女患者的那幢也称作妇女部。医院建筑紧邻河仔下海边,还设有专属码头。两座建筑整体呈现殖民地外廊风格,主体均为两层,各自中轴对称,中央局部三层,受到美国国内古典复兴建筑潮流的影响,正中三层部分的顶部都设有三角形的山墙,增强了建筑的纪念性。

在1910年郁约翰去世前,男女分部两座建筑只有二层高的部分都扩建至三层,并在建筑两翼围合的部分建设了小礼拜堂。后来,在建筑群的西侧进一步扩建了西翼建筑,与原有的东翼相对称。当时该医院设有内科、外科、产科、眼耳鼻科,手术室两间,实验室、X光室、药房各1间。问诊室6间。特别病房30间,可容纳30人;普通病房9间,可容纳95人。每日门诊平均接待30人。

1926年,医院开办了护士学校,兼办助产学校,总共招生22届,毕业生160人。这座学校也是闽南地区最早开设的护士学校。护士学校校舍建于救世医院东北侧山坡上,是一座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现在的救世医院和护士学校旧址(今天的鼓新路68、80号)基本保留了历史上形成的格局,局部于2010年修复。

和记洋行仓库遗址

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景点推荐

厦门开埠不久,就有英商德记、和记等数家洋行进入厦门经商,在今天鼓浪屿的三丘田码头附近,即是当时的和记洋行(Boyd Co.)的仓库设施遗存,这所洋行开始是经营船舶维修业务的,19世纪50年代末成立。该遗址今天只剩下原仓库建筑由比较规整的方块花岗岩条石砌成的下半部外墙(上部的砖砌外墙大部分已坍塌),以及石砌门窗的边框。

鼓浪屿工部局遗址

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景点推荐

工部局遗址位于鼓新路与三明路交叉口北侧靠近海岸的一处台地上,是鼓新路40号。1903年至1908年鼓浪屿工部局成立之初曾租用这座洋行建筑办公,这是鼓浪屿现存惟——处工部局办公建筑遗存。这是一座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建筑主体已于2007年倒塌。经考古勘测,建筑遗址平面呈“凹”字形,长约30米、宽约24米,北部两角有角楼,现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基础、台阶踏步和原建筑的台地挡土墙,并且还保留了入口的石门柱和原来建筑防潮层的少量砖券和残壁。

蒙学堂旧址(吴添丁阁)

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景点推荐

今天的安海路6号建筑建设之初是殷承宗祖父的私宅,建于1908年。在1908年至1911年之间曾借给教会办学,是蒙学堂的第二校址。蒙学堂是幼教机构,“蒙学”,即“启蒙教学”之意,接收教育学前儿童。

该建筑是一座二层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风格简朴,坐北朝南,南面上下两层均设外廊,为连续七个圆拱券的新文艺复兴风格券廊。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每层都有南北贯穿的五间窄长房间,可作为教室使用。建筑外是很小的院落,在院墙的装饰中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花漏窗及吉祥图案装饰。林巧稚回忆录中提到她曾经就读于这座蒙学堂

1911年,蒙学堂搬入“怀仁女学”旧址(后来改名“怀德幼儿园”),这座建筑被菲律宾华侨吴添丁购买,后来在建筑入口二层的凭栏处加上“吴添丁阁”字样匾额。

商办厦门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旧址

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景点推荐

清光绪三十年(1904),日本人率先在鼓浪屿和厦门之间使用电话。厦门最早的电话公司是1908年由侨商林尔嘉创办的“厦门德律风公司”。民国元年(1912)日本人川北德广(Kawakita)经工部局注册许可,在鼓浪屿今中华路一栋红砖洋楼开设“川北电话公司”。两家公司设备比较落后,没有海底电缆,厦鼓两地分属两家不同电话公司,无法跨海通话。

黄奕住1919年回国后,先于1921年买入厦门德律风公司,又函托工部局出面居中接洽,1923年收购川北电话公司,在鼓浪屿龙头路商业街设“商办厦门电话股份有限公司”鼓浪屿接线站。黄奕住投资购置美国开洛公司共电式交换机等设备,电话机480门(后来又追加120门),从上海聘请钱咸昌为总工程师,1923年铺设海底电缆,架设电杆线路,1924年实现首次厦鼓通话,之后又将电话覆盖区域扩展至漳州等地。鼓浪屿电话公司建筑设在龙头路商业街,与同为黄奕住投资兴建的中南银行鼓浪屿分行相邻,檐口高度保持一致。建筑砖混结构,高三层,建筑面积440平方米,造型简朴。当时,电话接线站就设在该建筑楼上,由培训后的青年女学生任接线生。

  中南银行旧址

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景点推荐

1919年回国定居鼓浪屿的印尼华侨黄奕住,联合有银行管理经验且在政界颇具人脉的胡笔江、上海申报社长史量才等,于1921年成立中南银行,总行设在上海汉口路110号。取名“中南”,是取中国与南洋互相联络之意。中南银行在中国近代颇具影响力,曾经是中国的发钞银行,1927年发行额达1700万元(占全国十分之一),最高发行额曾达到7000万元,而且到1935年停止发行为止,从未发生过信用问题。它是近代海外华侨回国投资创办的最大的银行,也是华侨投资创办的最大企业。

1922年,中南银行厦门分行,在当时由黄奕住本人投资建设的龙头路通往龙头渡的商业街(全部是砖混结构的近代商住楼房建筑),设立鼓浪屿业务楼,该建筑位于该商业街的街角,高三层,砖混结构,整座建筑造型简洁,具有时代特征。

日本领事馆旧址

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景点推荐

日本领事馆旧址(现在的鹿礁路24号)是目前鼓浪屿岛上完整留存的19世纪外国领事馆建筑。日本领事馆早在1875年就在厦门开设,馆务工作统归“福州日本领事馆”辖制,馆址设在鼓浪屿福建路“日本大和俱乐部”。1884年到1887年,一度随“福州日本领事馆”撤销,委托英国人代理领事事物。1895年日本外务省派遣外交官上野专一(Senichi Uyeno)担任驻厦门领事,并着手兴建新馆舍。

工程承包人是漳州工匠王天赐(也有说法是王添司)。该建筑建筑面积为2390平方米,高两层,楼下为办公室,楼上为领事公馆和会客厅。该建筑采用木屋架,清水红砖外墙,砌砖工艺采用标准的英式砌法。建筑形式为19世纪末在中国开埠城镇流行的殖民地外廊样式,两层建筑的立面均设置了连续的半圆拱券,表现出新文艺复兴(Neo—Renaissance)风格的影响。显然这并不是当时日本国内风行的建筑风格,可以理解为采用英国人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也包括中国东南沿海开埠城市)广泛使用的设计风格,体现了当时的日本国家层面全面学习西方国家的思想。而在该建筑中,可与日本产生联系的遗存内容,主要体现在建筑领事馆二层西侧留存下来的日式室内装修布置,以及建筑正面入口上方当年用来悬挂日本“菊花”国徽的铁架。

1902年1月10日,兴泉永道道台延年、日本领事兼领袖领事上野专一(S.Uyeno)、英国领事满思礼(R.W.Mansfield)、美国领事费思洛(John H.Fesler)等中外各国代表正是在这座日本领事馆建筑内签署了《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

日本警察署及宿舍旧址

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景点推荐

日本警察署及其宿舍,作为日本领事馆的附属设施,于1928年7月在日本领事馆旁边动工,1929年4月竣工。早在1915年,日本领事馆就附设了警所、监狱和拘留所,职能主要为管理鼓浪屿日籍侨民及弹压在鼓浪屿的日籍台湾裔居民。到1928年兴建两座新楼,分别作为警察署、警察署及领事馆宿舍。1941年至1945年日本占领鼓浪屿期间,日本警察署成为全岛执法机构的组成部分。

日本警察署旧址建筑(现在的鹿礁路28号),位于日本领事馆院落西南侧,高两层,内有办公、审讯室及监狱,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建筑为钢筋砖混结构,中轴对称,建筑立面强调竖向线条,具有当时风靡美国及东亚城市的装饰艺术风格特征,而建筑入口造型纤薄简洁的混凝土半圆拱形雨棚则带有当时在日本国内兴起的分离派建筑特征。警察署宿舍(现在的鹿礁路26号),建筑造型简洁,也是具有早期现代建筑风格特征的建筑。宿舍内部居住单元保留有部分当时日式风格的室内装修。

博爱医院旧址

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景点推荐

1918年,日本以“台湾总督府卫生课”慈善组织“善邻会”的名义,中日两国商人共同投资创办“台湾博爱会医院鼓浪屿分院”,最初设在鼓浪屿“教堂路”(今福建路58号)一座别墅建筑中。翌年又创办附属医学专门学院,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医生,他们日后活跃在博爱医院及厦门、漳州一带。

20世纪30年代初,医院迁至鼓浪屿鹿礁路“海景旅社”旧址营业。现存鹿礁路海边的博爱医院是一座大型综合医院,由日本建筑师设计,于1934年动工,1935年6月竣工。建筑占地面积11354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多平方米。该医院建成使用后,是厦门20世纪30年代医疗设备最完善、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医疗机构。建筑为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国内开始风行的早期现代建筑风格。该医院建筑的平面,为满足使用功能要求而设计为“日”字型,建筑中心区域有两片露天天井区域,一处是医院设立的羽毛球场,一处则是住院病患室外活动的空间。建筑外部墙面浅米黄色涂刷与深米黄色的釉面砖边缘装饰相配合,和建筑内部的装修一起,体现出浓郁的日本风格。当时采用这种现代感的建筑形式,与该医院应用现代化的医学手段救死扶伤的形象如出一辙。

鼓浪屿自来水供水设施旧址

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景点推荐

在自来水引入鼓浪屿之前,鼓浪屿居民饮用井水,或购买用船从附近石码运来的“船仔水”。1917年,厦门富绅黄世金等人发起筹办自来水公司,联合华侨巨商黄奕住等人,准备解决鼓浪屿与厦门的用水问题。1921年,富绅们委托厦门本地出生的华人工程师林全成,共同筹划。黄奕住与林全成的父亲林振勋等人合股筹办厦门自来水公司,聘请林全成为总工程师,请来美国工程师勘测水源,选址,测量,设计。1923年公司定名为“商办厦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1924年招标选中德国西门子公司设备,建设蓄水池、沙滤池、水管、水塔及公司建筑,向厦门用户供水。这是中国东南沿海最早投入使用的自来水供水配套设施。该供水系统中,厦门赤岭的过滤池与臭氧处理在远东无可匹敌,居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1929年鼓浪屿工部局以岛上居民两万、饮水和火警消防急需用水为由,商请厦门自来水公司在鼓浪屿设立供水公共设施,服务于本岛居民。公司请卫根测量,1930年由林全成及俄籍工程师设计,在厦门与鼓浪屿建设上下水码头,在鼓浪屿海口建低水池两座,在日光岩山麓及鸡冠山建高水池,在鸡冠山建设一栋设备用房和管理人员用房,并建输水管道。1932年开始向岛上居民供应自来水,备四艘运水船,拖船一艘,每天从厦门将滤清的水运到鼓浪屿西仔码头,用电机将水抽入水池,再通过管道输水到岛上各处。

英国领事公馆旧址

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景点推荐

英国领事公馆旧址(漳州路5号)占地面积近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坐落于田尾一片临海的开阔场地,可观察厦门港船只的通航要道。这座建筑原为“英商德记洋行”所有。1878年,英国驻厦门领事翟理斯上任,英国领事机构由“领事事务所”级别升至“领事馆”级别,人员扩编,业务量增大,因此购得此建筑,作为领事馆办公人员的寓所。该建筑最初为两层,后来改建成现状的一层,为典型的单层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砖石木结构,造型庄重典雅。

厦门海关验货员公寓旧址

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景点推荐

厦门海关验货员公寓(今天的中华路2号)建于田尾附近,原荷兰安达洋行建筑对面,该建筑用地原购自英商德记洋行,1903年改建,1923年另建二层公寓建筑,安置外籍验货员五户家庭在此居住生活。因为该建筑由五个单元组成,常被称为“五间排”。

这是一座两层五单元连排式集合住宅,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东西向长条矩形建筑,正立面朝南,殖民地外廊风格。建筑东、西、南三侧设有外廊,一层为平梁砖柱廊,二层为连续的砖拱廊,拱廊内部住宅区域分为五个单元,各单元平面布局对称或重复。南立面每层外廊共有17间拱廊,每个住宅单元宽度对应三间拱廊,两端两间对应东西侧外廊。每个单元原为一户住宅,入口在厨房、卫生间所在的北侧,南侧矩形空间内一边布置起居与卧室,另一边布置过廊与楼梯。建筑外墙及柱廊采用清水红砖砌筑,英式砌法,砌筑工艺相当讲究,外廊的砖柱为八角形截面,柱头、柱础都做叠涩处理,二层柱廊发券部分也相应为八角形切角处理,每单元间对应立面的壁柱仿石材砌成横线条分块状。建筑两层间腰线为白色钢筋混凝土过梁,屋顶檐口为出挑较大的薄钢筋混凝土板,下面也设钢筋混凝土圈梁。

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旧址

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景点推荐

大北电报公司是丹麦国际电报公司在中国开设电信公司使用的名称。1871年初,大北公司在鼓浪屿田尾路开办。同年3月,敷设沪港水线,将线端登陆鼓浪屿引入其公司洋楼内,开始收发电报营业,是中国最早收发电报的场所之一。当时正是因为有了电报通讯技术的发展,才使得鼓浪屿这个小小的离岛,与全球众多国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1883年,该公司与中国电政机关签订合同,正式准许其登陆营业并借用厦门电报局电报水、陆联络线20年,后又续订展期至1930年底,分别在厦门海后滩(今鹭江道中段)和鼓浪屿田尾路正式设立电报收发处,直接向公众收发电报营业。

除此之外,这里也曾代行丹麦领事馆职能。现存建筑为单层砖木结构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建筑矩形平面,长向两侧为连续的圆拱外廊,墙面为白色抹灰。

小编提示:微信搜索【厦门本地灵】微信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园博苑】即可获取厦门园博苑及儿童公园最新游玩攻略、园博苑花展、园博苑门票以及入园时间,园博苑预约登记和园博苑观光车乘坐指南等信息

本文位置:首页 > 旅游

X

[漫漫看] 电影 电视剧 综艺节目 明星 电视节目表 你知道吗

记住网址:www.manmankan.com

Copyright © 2022 www.manmankan.com 版权所有